1.6 脑脊液
100-150ml。
主要产生: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
【资料图】
1.7颅神经和脊神经
1.7.1颅神经 Cranial nerves
感觉神经 :嗅神经、视神经
运动神经 :动眼神经、滑车神经、外展神经、副神经、舌下神经
混合神经 :三叉神经、面神经、舌咽神经、迷走神经
I、II分别与端脑、间脑相连,其余均与脑干相连
(1)嗅神经与嗅觉传导通路
(2)视神经
(3)动眼神经
(5)三叉神经
(7)面神经
面神经的检查 :
面肌检查要先观察两侧 额 纹有无消失, 眼 裂有无增宽, 鼻 唇沟有无变浅,然后诸患者做皱 额 、皱 眉 、闭 眼 、露 齿 、鼓 腮 、 吹 口哨等动作,观察两侧运动是否对称,口角是否下垂或歪向了一侧。检查味觉时,嘱患者伸舌,用棉签蘸不同味觉的物质涂于一侧2/3舌面,两侧对比检查。
(8)听神经
听神经由 耳蜗神经 和 前庭神经 两部分组成。
耳蜗神经传导听觉,前庭神经传导位置觉(平衡觉)。
(9)舌咽神经
舌咽神经的功能:
1:颈动脉体和颈动脉窦的功能调控
2:舌后1/3至上咽部的粘膜一般感觉
3:舌后1/3味觉
4:调控茎突咽肌,参与说话和吞咽运动的调节
5:调控腮腺的分泌
6:参与咽反射
舌前2/3 一般感觉: 三叉神经 舌支(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)
舌前2/3 味觉: 面神经 舌支(孤束核)
舌后1/3 一般感觉和味觉: 舌咽神经 舌支(孤束核)
舌咽神经参与了一个反射: 咽反射
咽反射是一种防止吞咽异物的生理反应
咽反射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,正常时引起恶心反射(咽肌收缩)。反射中枢在延髓。有神经损害者则反射迟钝或消失。
具体机制不明,舌咽神经、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参与了反射的过程
(10)迷走神经
混合型神经,自颈静脉孔出颅。
迷走神经受损,主要造成软腭和咽喉肌的麻痹,产生吞咽困难、声音嘶哑、说话不清、有鼻音等现象。
(11)副神经
运动性神经,由延髓根和脊髓根两部分组成。
副神经受损后,胸锁乳突肌、斜方肌麻痹,造成头颈不能旋转和不能耸肩。
(12)舌下神经
运动性神经。
舌下神经损伤造成同侧舌肌的瘫痪和萎缩,当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。
1.7.2脊神经
前根 属 运动性 ,由脊髓前角和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,分别支配躯体的横纹肌、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、心肌和腺体。
后根 属于 感觉性 。
前根和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总干。
每条脊神经出椎间孔后,分为脊膜支、前支和后支。
分布于皮肤的称 皮支 ,主要传导皮肤的痛、温、触觉。
支配骨骼肌的称 肌支 。
1.8植物神经
支配内脏、腺体、心、血管及其他各处的 平滑肌 。
植物神经 包括 内脏运动 和 内脏感觉 两种纤维成分, 一般称植物神经是指内脏运动 。
植物神经节位于脊柱的两侧(椎旁神经节或交感干神经节)、脊椎的前方(椎前神经节,如腹腔神经节等)以及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。
1.8.1 交感神经
交感神经由 交感干、交感神经节、神经和神经丛 几部分组成。
交感干神经分出的分支:
1)颈部:颈上、中、下三对神经节。
2)胸部
3)腰部
4)骶尾部
1.8.2副交感神经
副交感神经中枢核分别位于脑干和S2-S4节段内,故亦称脑骶部。
1.8.3植物神经的功能
接受大脑皮质和皮层下各级中枢的控制与调节。
通过多种内脏反射活动,管理和调整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(如呼吸、循环、消化、体温调节和代谢)。
1.9神经系统主要传导束
神经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 的传导束称为 感觉传导束 ( 上行传导束 );
把大脑皮质的冲动 传向脑干、脊髓运动核团 的传导束称为 运动传导束 ( 下行传导束 )。
1.9.1 感觉传导束
特殊感觉:视觉、听觉、嗅觉
一般感觉:浅感觉(痛觉、温度觉和触觉)和深感觉(肌腱、关节感觉和精细触觉)
复合感觉(即皮层感觉):关节位置觉和实体觉
(1)薄束和楔束
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(深感觉)和精细触觉。
(2)脊髓丘脑束
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、温、触、压等浅感觉。
1.9.2 运动传导束
(1)椎体系
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。
包括两个传导束,即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。
皮质脊髓束 :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颈、躯干和四肢运动区的巨型椎体细胞,其纤维向下经内囊后肢、中脑的大脑脚、脑桥基底至延髓聚成椎体。
其中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,称为椎体交叉。
2) 皮质脑干束 :
该束起自中央前回头、面区和中央后回皮质,纤维下行经内囊膝部、大脑脚底和脑桥基部降入延髓。
椎体系的损伤可造成随意运动的障碍(或瘫痪),分为 上运动神经元性 和 下运动神经元性 。
上运动神经元 指那些 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大脑皮质的椎体细胞和它的轴突
下运动神经元 指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及其 分布于横纹肌的轴突
上运动神经元损伤,出现 全肌群性 的完整的动作障碍,肌张力增高,腱反射亢进,病理反射(Babinski征)和电气变性反应;
下运动神经元损伤,出现 个别肌肉或肌群 瘫痪为主,肌肉张力降低,肌萎缩明显(早期即出现),腱反射减退或消失,病理反射阴性,常有皮质营养障碍和电器变性反应。
颅神经的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又称 中枢性或核上性瘫痪 ,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亦称为 周围性或核性或核下性瘫痪 。
(2)椎体外系
椎体外系指椎体系以外与运动有关的通路,它包括大脑皮质到脊髓的许多结构。
纹状体系是椎体外系的主要下行通路。
小脑系则是大脑皮质额、枕、颞各叶发出纤维至脑桥基底部,止于脑桥核。
椎体外系 的功能主要是 调节肌张力、肌肉的协调运动核平衡,维持体态姿势和粗大的随意运动 。
椎体外系的机能似乎在表面上不易得到反映,但当纹状体病变后,便会出现运动障碍。
例如,由于 黑质损害 ,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,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平衡失调,苍白球呈释放现象,故产生少动、强直、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平衡等症状,称为 震颤麻痹(Parkinson氏症) 。
尾状核、壳核 病变,则产生肌张力减低-运动增多综合征,又称 舞蹈病 。
1.10 脑和脊髓的血液循环
1.10.1 脑血液循环
(1)脑的动脉系统
大脑半球绝大部分和间脑前半由颈内动脉系供应,脑干、小脑、间脑后半部、颞叶和枕叶,主要由椎-基底动脉系供应。
皮质支在脑的软膜下呈网状吻合,自吻合网上发出细小分支垂直进入脑实质;中央支发自脑底动脉环及其邻近的动脉干,垂直穿入脑实质。
颈内动脉系统:四段——颈段、颈内动脉管段、海绵窦段、床突上段。(2)脑的静脉系统
分为 浅静脉 和 深静脉 , 浅静脉 主要收集 大脑半球的皮质和髓质 的静脉血; 深静脉 主要收集 大脑深部髓质、间脑、基底神经节、内囊和脑室脉络丛 等处的静脉血。
脑的浅静脉:分为大脑上、中、下静脉。大脑上静脉 :收集半球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(胼胝体以上)的静脉血。其中走行于中央沟内的一条静脉,主要引流中央回区域的静脉血,称为 中央静脉 。
大脑中静脉 :收集外侧裂附近的静脉血,注入蝶顶窦和海绵窦。
大脑下静脉 :主要收集颞叶大部和枕叶外侧面及下面的静脉血,向后注入横窦。
脑的深静脉 :大脑大静脉 :又称Galen大脑大静脉。是脑内深静脉最终汇流处。
大脑内静脉 :又称Galen大脑小静脉。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,由隔静脉和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的后上缘汇合而成。
丘脑纹状体静脉 :位于尾状核及丘脑之间的终沟内,是由分布于脑室壁、纹状体和丘脑等处的静脉汇合而成。
隔静脉 :位于透明隔两侧、侧脑室前角的内侧壁上,由前向后走行。
1.10.2 脊髓的血液循环
脊髓由两套动脉系统供血。
●纵向动脉系统由两条脊髓前动脉和一条脊髓后动脉组成。颈髓只有此系统供血。
●横向动脉系统由脊髓节段上放射状走行的动脉组成。
(1)脊髓前动脉
①起源:发自椎动脉在颅内正对延髓前面的部分,紧邻两侧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之前。
②走行:两侧椎前动脉在脊髓开始处相互吻合形成唯一一条脊髓前动脉,在前中央裂内走行。
变异:有时它沿着脊髓前外侧沟的外侧缘走行直到颈膨大的下部,在此变得纤细。
③外侧支:包括以下部分。
● 沟动脉(中央动脉),每厘米血管上有5~8 支。它穿入前中央裂,横穿白质前连合,折向外侧,供应灰质前柱、灰质
后柱的基底部,背核及其附近白质。
●外侧支加入软脊膜动脉网。
(2)脊髓后动脉
短而细小。
①起源:发自椎动脉后面或小脑下后动脉。
②走行:在延髓后面下行,然后沿后外侧沟走行,发出吻合支与软脊膜动脉网吻合。
③终末支:在脊髓圆锥水平与脊髓前动脉形成吻合弓。
(3)前根动脉、后根动脉
脊髓动脉在不同高度,与椎动脉、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形成前根动脉、后根动脉。
前根动脉通常较粗大,直径约为8mm,在相应的前根前方经过,并供应前根神经节。
前根动脉、后根动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到达脊髓前、后动脉,一般情况下它们被脊髓的节段性动脉取代。
(4)脊髓的节段性动脉
供应脊髓的区域最大。
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水平最为发达。
其本质是脊髓动脉的各个大分支。
根据其终止在脊髓节段前面或后面分类。
每条节段性动脉沿一个脊髓根走行,发出连接脊髓前动脉或后动脉的内侧支,继而发出外侧支,分布于脊髓外侧面。
① C1~T2 脊髓节段性动脉:来自椎动脉、颈升动脉、颈深动脉和肋间最上动脉。
② T2~T9 脊髓节段性动脉:来自肋间动脉。
此段胸部血管血供较差,因此,这些胸髓节段缺血坏死可能性较大。
③腰膨大动脉:通常从左T9 脊髓节段性动脉发出,沿T9~L2 脊神经走行的情况占85%。
此动脉内径为1~1.3mm。
变异如下。
●腰膨大动脉从右侧发出的占20%。
●起始位置可以较高(15%),沿T5~T8 脊
神经走行。
●可有两条,第二条在下方,管径较小。
腰髓创伤中腰膨大动脉损伤十分严重,它可以引起下方腰骶髓全部软化,导致截瘫。
(5)脊髓节段动脉的供血
①脊髓的中央部分包括灰质,主要由脊髓前动脉供血。
②脊髓的周围部分即白质,主要由脊髓后动脉及软脊膜动脉网发出的脊髓小动脉供血。
虽然这两部分之间没有任何吻合支,但它们的供血范围有部分重叠。
2.静脉
脊髓主要由脊髓静脉和脊髓周围静脉丛引流静脉血液。
脊髓周围的静脉引流由脊髓根静脉完成。
(1)脊髓静脉
纵行的脊髓静脉为两条不成对的静脉,即脊髓前静脉、脊髓后静脉,以及两条成对的静脉,即脊髓前外侧静脉和脊髓后外侧静脉。
静脉的引流区相互间有重叠,与动脉的分布区不完全契合。
①脊髓前静脉:位于前中央裂,其输入静脉为沟静脉(中央静脉),引流脊髓中央区的血液回流。
②脊髓后静脉:位于后中央沟。其输入静脉为后正中静脉,引流脊髓后柱区域的血液回流。
③脊髓前外侧静脉:位于前外侧沟,脊髓后外侧静脉位于后外侧沟。主要引流脊髓周围部分的血液回流。
(2)脊髓根静脉
位于脊髓神经根水平,有2~3 根,沿脊髓形成一长主干,与脊髓根动脉相互独立。
①颈髓根静脉:引流的静脉血通过椎间静脉回流到椎静脉和颈深静脉中。
②胸髓、腰髓根静脉:引流的静脉血通过椎间静脉回流到奇静脉系统。
在80% 的情况下有一粗大的腰髓根静脉。它可以位于腰髓后方(Adamkiewicz)或者腰髓前方(G. Guiraudon)。
(3)吻合支
吻合支广泛存在于脊髓静脉、脊髓根静脉、椎内静脉丛、小脑静脉、颅内静脉窦之间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1 by www.jiaoyu.hnshkx.cn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562 66 29@qq.com